开头还以为是布努埃尔的作品,但往后走雷乃的作者特色就逐渐凸显了出来,文学作品成形的影视化难度并不低,由想象到笔尖,是一个不可言说的奇妙过程,雷乃在本片中用自我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匹配了写作小说中发展脉络,并反向的展现出作家本身的隐秘之处,在混合了现实与虚幻的过程中,雷乃还加入了不合适片段的涂改,进一步的打乱了剧情的发展,. 开篇的作家声音突然插入,演员的略微停顿,造成了一种超现实感,这个由声音和画面共同打造的蒙太奇,实在是一种创新,这种上帝视角的话语,并非是为了辅助画面进行解读,而是书写画面的笔. 我正好在10年前的电影院看过它. 本片是澳洲影史最高票房的记录保持者,澳州人民对它的热衷正好说明了:越是没有历史的国度,人民越渴望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消弭“我们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的追问所带来的虚无感的良药. 一个国家不能建立在历史的虚无之中,所以我们需要《人偶新娘》,他们需要《人偶新娘》. 这其中的区别是,我们有历史,但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磅礴史诗面前,我们被某只手蒙住了双眼,这只手继而抠下那块历史的玻璃残片,并放置在天鹅绒盒中告诉我们那是钻石;他们没有历史,但他们如夕阳下的拾穗者般仔细收集每一块历史碎片,再以现代工艺将之熔铸成一块切工尚可的人造水晶,算不上价值连城,但也真心可鉴. 本片跟《人偶新娘》很像. 不过《人偶新娘》有斯嘉丽,《人偶新娘》只有澳洲河山. 事实证明比风景更能打动人的总是人本身.